品味城市设计之"美" 全国首个城市设计周在厦门举办-环球观速讯
来源:福建日报    时间:2023-06-15 16:46:12

与会人员参观展会。 见习记者 林梓健 摄

城市设计周展览 见习记者 林梓健 摄

城市更新主题沙龙 见习记者 林梓健 摄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全国首个以城市设计周来命名的规划设计盛会——“2023厦门城市设计周”于6月8日在厦门顺利闭幕,活动期间集中举办2场高峰论坛、1场主题沙龙、3项专题活动、2项公开活动展览、2项活动典礼。

其中,高峰论坛聚焦“存量时代我们如何面向未来”“技术变革给城市带来哪些改变”“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城市设计实践为何重要”等问题。来自国内外规划界、建筑界的专家学者大咖齐聚鹭岛,通过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,拿出国内外经典城市建筑案例作分享,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、可落地的建议意见,共同探索转型期城市发展新路径,谋划城市发展新蓝图,也为厦门城市发展注入“活水”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论坛看城市设计之“美”。

城市认同重在“气质”

“厦门的整体空间是家园式的,没有陌生感,这让市民和游客都觉得很温馨。在城市设计方面,通过细微的创意,让城市空间更加生活化,打造出温馨、美丽、高雅、宜居、宜业的城市。”参加城市设计周的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大师、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创系主任马武定曾这样评价厦门,也让许多与会专家感同身受。

“建筑和艺术其实是相通的,对不同的建筑、不同的人和事的包容,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,城市是需要精神的。”当今中国知名建筑师团队——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孟岩在论坛上表示。

孟岩长期专注于中国当代城市语境下的建筑实践及都市研究。“多年前初到厦门我就很惊讶,它天生丽质,有一种非超大型城市的气质,城市建筑肌理保存得比较完整,沿街骑楼、各种各样的小店,生活在这样的地区,随时随地有一种亲近感。这种得天独厚的气质,靠的是长期的积累,造就出的‘熟悉感’让厦门人充满认同感和幸福感。”他说。

孟岩主张“介入城市与重塑地方”。城市需要亲近感和认同感,并规避千城一面、同质化倾向,这或是专家们眼中当代城市建筑美学的基本方向。

近年来,厦门迈出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岛发展之路,以集美新城等为代表的岛外新城、城市建筑群拔地而起,在更高水平、更高标准上做好城市总体设计成为现实需要。

厦门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厦门将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,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,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,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,像绣花一样去经营管理城市,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城市大脑,更高站位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,让城市更有颜值、更具内涵。

城市设计低碳绿色

“在城市的设计表达中,要关联一系列细化的工作,即遵循因地制宜、节材高效、因时而变、长寿再生四大理念,以达到人、建筑、自然的有机融合,推动低碳绿色建设。”建筑学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在论坛上表示。

所谓因地制宜,即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色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;节材高效,则是建设材料简约、建设结构精细;因时而变指的是建筑的动态功用,即“开合可控、大小可分、内外兼用、主次有别”;长寿再生则切中对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把握。

以厦门为例,早在2014年,厦门就因地制宜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,大力发展绿色建筑,在城镇新建建筑中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,提高绿色建筑比重。

根据《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》规定,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,按不低于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;绿色建筑指标纳入商品住宅用地出让条件并实施监管。2022年共有超过300万平方米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。

记者从厦门市建设局了解到,去年厦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%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全年竣工绿色建筑面积达1303.79万平方米,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、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应用、民用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等指标完成情况均位居全省第一,受到省住建厅肯定。同时,以办公、学校、医院、酒店等项目为重点,推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,去年共完成改造45.11万平方米。

这一做法获得了“实效”。多年来,厦门累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326.5万平方米,全市每年累计可节约电力约5953.1万千瓦时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.6万吨。

城市更新双向奔赴

2021年,是中国城市更新元年。3月,城市更新首次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,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;11月,住建部发布首批21个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名单,北京、南京、厦门等入选。

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中,如何实现双向奔赴?

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张杰在主题沙龙上表示,城市历史环境对塑造民族文化、民族性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当前,不少城市的建筑遗产保护总量较低,需要有更多来自政府的引导措施。

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说,历史文化保护中,社会共识的培育是重要一环,只有当大家都意识到建筑的历史价值,才能更好地推动保护更新工作。

历史风貌建筑是城市文脉的载体。近年来,厦门市以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契机,全力推动城市更新的同时,持续加大对历史文脉、风貌建筑的保护力度,在更新和保护中力争实现双向奔赴。

去年,出台《厦门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》,对城市更新的方式、实施程序、配套政策与资金保障进行明确,坚持“留、改、拆”并举,综合运用保护传承、提升改造和拆旧建新等三种更新方式,对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。

其中,加大对历史文脉、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是其亮点。以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的活化利用为案例,该社区拥有成片的红砖建筑聚落片区,2012年还被列入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”,是为数不多的成片红砖建筑聚落资源。

红砖建筑见证了田墘的沧桑巨变,也饱含当地人的珍贵记忆。厦门市属国企和地方政府合作,首先对社区内拟租赁房屋进行全面排查,重点关注D级危房。房屋流转之后,再对每栋房屋进行针对性的结构加固,达到结构安全性B级及以上,并根据房屋特性结合当地特色进行优化设计,修缮后的古厝再通过租赁的方式,形成民宿、植入产业、营造文旅氛围,打造成了特色小镇。

关键词: